專業(yè)的心理服務
平臺承諾 免費退改
我們父母一輩由于物質的匱乏,養(yǎng)育子女從小到大都是要節(jié)約,不能浪費,賺錢不容易。有的80后孩子因為小時候的匱乏,對自己的子女就盡可能多的滿足物質要求。細探內心,感受到的居然是“不配得”,這種感受的副作用是會買一堆不是很急需的東西,比如玩具、書、手工材料,內心對金錢的匱乏感促使行為與節(jié)約相反,這種匱乏感是在長期的熏陶下形成的。
教育我的孩子,讓他們懂得節(jié)省,懂得賺錢的不易!的確,這沒有錯??扇绻矣玫眠^于絕對,這種模式可能就對孩子們也產生“副作用”了。
不配得感的另一種作用是壓抑我們對金錢的欲求。錢是很不錯的東西,可以借助這個工具獲得我們生存生活的各種物資與狀態(tài),也通過它體驗某種程度的價值感、能量感。(當然唯財是舉就不屬于本文探討的部分了)
可往往因為兒時父母的一句話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”深入內心,就暗示自己要滿足于差不多的狀態(tài)了。明明自己有能力,可就是無法繼續(xù)向前,最終原因可能是根深蒂固的“不配得感”。
記得曾看過類似主題的文章,曾引起不少讀者的強烈爭議。不少父母認為不應該什么都滿足孩子。但是站在我的角度,我感受到的那些父母表達的并不是什么都滿足孩子,說的是“溺愛”。只是,從心理層面出發(fā),假如我們的內心對金錢是匱乏的,就會產生我不應該得到的感覺,那么即使你給予孩子無盡的物質,他還是覺得“不夠”,會“饑渴”,饑渴感情,饑渴內心的充實感。
培養(yǎng)“配得感”,是門功課?!芭涞谩币刃?,接著修“去貪”。配得——要舍得給自己好東西;去貪——去掉塞給自己的多余的東西。細細想來,大家分不太清配得和貪念的區(qū)別,因此才有支持和反對之說。觀察這個部分,我也正在修習中。
☆我是陸丹萍
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、我在常州
☆我擅長以下領域
婚姻家庭、戀愛情感、學生成長
另因創(chuàng)作需要,個別圖片引用自網(wǎng)絡,若有侵權,版權個人或單位不想本網(wǎng)發(fā)布,可聯(lián)系作者或本站,我們將立即將其撤除
掃碼關注壹點靈官方微信公眾號
新注冊用戶回復【優(yōu)惠卷】可獲得50元傾訴優(yōu)惠卷1張
另外還有精華版測評資料、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領取
專業(yè)的心理服務
平臺承諾 免費退改
放心的隱私保障
全方位的隱私保障制度 放心咨詢
服務時間:早8:00-凌晨2:00
掃碼關注
壹點靈公眾號
關注公眾號
下載APP咨詢
客服
熱線
APP
消息
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