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業(yè)的心理服務
平臺承諾 免費退改
一次心理咨詢基本不能解決問題。
心理問題不是一兩天形成的,當然也不可能通過幾次咨詢就能全部解決掉。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與個人的性格、觀念和長期的應對模式有關,是由從出生至今十幾年幾十年間的人生經歷塑造的。
成長是一個緩慢而深刻的過程,改變必然會帶來打破舊穩(wěn)態(tài)的陣痛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
醫(yī)治身體時,有的患者會問:“大夫我的病嚴不嚴重?一次能醫(yī)好嗎?”,正常情況下,一個負責任的醫(yī)生對常見的疾病都不會輕易斷言治療效果和痊愈時間,因為影響身體健康的個體因素很多。假如有人保證藥到病除,恐怕恰恰要提高警惕。
同理,影響精神健康的因素也太多了,一次心理咨詢無法幫助來訪者治愈心疾,甚至還未來得及了解事件發(fā)展的全貌。
因為工作方向方式不同,各流派的咨詢節(jié)奏有差異,但也沒有什么咨詢技術能保證快速起效,最終獲得多大的價值還取決于來訪者改變的決心和力量。如果通過1個小時交談就能大徹大悟脫胎換骨,未免過于神化了心理咨詢。
為了確保來訪者獲得針對性的心理幫助,專業(yè)的心理咨詢師會綜合來訪者情況,初步進行評估,制定咨詢方案。來訪者的當前困擾、咨詢目標、人格特質、認知水平、問題復雜程度、所處環(huán)境等情況不同,所需咨詢時長和治療效果也有所不同。
心理問題與身體問題的不同在于,內心的傷痛往往隱藏更深、難以發(fā)現、容易反復、治標不治本。也正因如此,心理問題的改善更加需要心理咨詢師的專業(yè)協助。
來訪者抱著理性的期待參加心理咨詢,以合作的心態(tài)和咨詢師進行咨詢,以主人翁的身份承擔自己的生命責任,更有助于從咨詢中獲益。
初次心理咨詢前后,有些來訪者表達自己的疑惑和想法:“專業(yè)咨詢師能夠一次咨詢改善所有問題嗎?”、“感覺輕松很多,不用繼續(xù)做了吧”。
上述想法存在兩種對心理咨詢的理解偏差:
一種是認為咨詢一次就能解決長期困擾的問題;另一種是認為首次咨詢中釋放了部分壓力、舒緩了情緒,便可以結束咨詢。
心理咨詢是一個持續(xù)發(fā)展和動態(tài)變化的過程,包含了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建立信任關系、處理情緒、澄清問題、來訪者再次變化發(fā)展等因素,而這些因素決定了心理咨詢幾乎不可能一次見效。
因為改變的發(fā)生、心理的成長、個性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是需要時間的,有效的心理咨詢周期在一兩個月至一兩年都是正常的,次數依具體情況而定。
心理咨詢中很多問題是經過長期累積形成的,比如早年的創(chuàng)傷經驗,相對惡劣的成長環(huán)境和原生家庭植入在內心深處的不良的認知信念、厚重的防御機制、不合理的行為處事和應對模式等,這些問題都不可能一次咨詢便得到解決。
第一次咨詢中,咨詢師主要是在做了解來訪者情況的工作。咨詢師與來訪者會有初步的接觸、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,會根據來訪者的敘述,結合自己的觀察,在咨詢師專業(yè)理論受訓背景的基礎上,對來訪者的情況做一個基礎評估、匹配性判斷、并明確咨詢設置。
當然,每次的咨詢隨著你情緒的宣泄都會讓你感覺好了很多,但如果一次就結束咨詢,那咨詢的情緒改善效果持續(xù)得可能不會太久。沒有進一步領悟和成長,沒有深入療愈根源,當遇到其他問題恐怕你還會陷入同樣的情緒漩渦。
心理咨詢具體需要多少次,與來訪者面臨的問題和咨詢的目標有關。通常情況下,是在咨詢初期由咨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商定的,并且根據咨詢狀況的動態(tài)發(fā)展,可以再進行討論后增多或減少次數。
雖然心理咨詢無法一次就能解決問題,但是值得肯定的是,每次咨詢都會有相應的效果和意義,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信任的、合適的咨詢師更有助于咨詢起效。
當你的問題是解決一些短期(3個月內)出現的癥狀或問題,這樣的咨詢通常會在5-7次左右能夠完成。
對于大多數心理困擾而言,8次咨詢至少有50%的來訪者有顯著的好轉(Kopta,2003),26~28次咨詢(Kopta,2003)或者在接受咨詢6個月后75%的來訪者有顯著進步(Barkham et al., 2006),所以8~30次是比較普遍的咨詢次數。
當你的問題是希望解決一些長期的困擾,進行更多的自我探索和成長,或建立更加健全穩(wěn)定的人格時,可能會需要相對的長程。
相信經歷過長程心理咨詢的朋友都會深有感觸,將時間和精力用在療愈自我和探索成長中很值得,請給自己和咨詢更多一點耐心。
參考文獻:
[1]Barkham, M., Connell, J., Stiles, W.B., Miles, J.N.V., Margison, F., Evans, C.,& Mellor-Clark, J.(2006). Dose-effect relations and responsive regulation of treatment duration: The good enough level.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, 74, 160-167.
[2]Kopta SM. (2003). The dose-effect relationship in psychotherapy: A defining achievement for Dr.Kenneth Howard.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, 59(7), 727-73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