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來回答標題這個問題,心理咨詢并不能改變來訪者遇到的困境,現(xiàn)實層面的問題是無法由咨詢師去解決的。
比如這個來訪者欠了很多債務,我們當然知道把錢還掉他就不覺得困擾了,但咨詢師是不可能也不可以去替他還債。
那么咨詢如何起效果呢?
榮格曾經說過一句話:
無法察覺的內在情境投射出來,成了命運。
心理咨詢提供了一個探索及察覺內在情境的環(huán)境,也由此,我們得以把握自己的命運。
今天推送的這篇文章更細膩的描述了:咨詢過程中咨詢師能做的和不能做的。
當你對這些有了基本了解,你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你的咨詢師是否專業(yè),
像親友般的支持你只是咨詢關系的一部分,咨詢關系更像一種工作聯(lián)盟,
一起看看這當中的區(qū)別到底在哪里吧。
心理咨詢能做的和不能做的
不能改變現(xiàn)實,但能改變你的視角
生活不可能只有快樂,沒有痛苦,心理咨詢當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藥。
對人們的現(xiàn)實困境,心理咨詢其實一籌莫展。
如果你向咨詢師抱怨“他為什么拋棄我?”“老板為什么炒掉我?”“錢為什么那么難賺?”那他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勵你接受。
如果一個人
失戀了,很痛苦,咨詢師必須承認:“失戀當然會痛苦,這很正常也很自然?!?br style="line-height:4em;" />但是,如果這種痛苦太深了也太久了,咨詢師就會與你一起來分析:“為什么這個痛苦會被如此放大呢?它對你有什么更深層的心理意義?為什么你需要久久地抓住它不放?”
你的故事,咨詢師在聽,但他卻是在用眼睛聽。
他觀察你的表情、情緒,無意識動作,分析你在如何說故事,故事里哪些內容是你解釋,哪些是你的賦義。好的咨詢師總是在激發(fā)你對自己的反思,使你從你的問題中看到自己。
有時候,你受到啟發(fā),改變了一個視角,從“我是一個被動的受害人”變成“我是某一個問題的形成者”,很多東西就會變得不同。
不能在你生命中扮演一個“父親”或差不多的角色
有一個女子,從小跟父親關系非常密切,什么事情都希望父親給她意見;長大了嫁了人,這個角色就變成了父親,每當遇到問題,她就想從丈夫那里得到指導與支持。
終于有一天,她的丈夫離開了她,在痛苦中她開始做起了心理咨詢,很自然的把咨詢師當成了跟她父親和丈夫一樣的角色,希望咨詢師能告訴她應該怎么做。
如果咨詢師滿足了她的愿望,她會對咨詢師充滿感激之情,感到被安慰。
但一個成熟的咨詢師不會滿足她的愿望,當她說:“我有一個煩惱,希望咨詢師幫我解決”或“我有一個問題,需要咨詢師的意見”,他可能顯得很可惡,并不會直接的告訴她該怎么做,反而會問她為什么問別人的意見對她來說如此重要?甚至更令她不舒服的是,會讓她感覺到只有自己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如果咨詢師很樂于扮演父親或丈夫這樣的角色,來訪者就會繼續(xù)依賴這種關系,失去獨立和成長的契機。
很多時候,我們就像蛋殼里的小雞,被某一種行為方式禁錮了自由,心理咨詢要做的就是幫助小雞打碎這層蛋殼,讓它來到一個更廣闊的天地中。
不能????或????很難立竿見影
曾經有一個心理咨詢師他遇上這樣一位來訪者:整整一小時,她哭訴哭訴,他就聽她哭訴哭訴,時間到,她說:“我還沒有說完,能不能延長一會兒?”他說:“下次再來?!?br style="line-height:4em;" />到了下次約定的時間,她失約了,倒是她母親出現(xiàn)在診所里,問咨詢師:“我女兒都說了些什么?”咨詢師說:“你可以去問她。”母親說:“她什么都不肯告訴我,只說,咨詢師光是聽,而且只肯聽一小時,我找個朋友,還可以隨便談它三五個小時。”
如果她只是哭訴,咨詢師就只能當一雙好耳朵,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。
他必須等待,等待一個時機,等待一個“入口”,等待她過了最初的宣泄階段,做好領悟的準備,等待她開始投入,才能陪她慢慢地成長,慢慢地改變。
如果治療關系在起點時就中斷,那就只能是一次失敗的咨詢,來訪者沒有收獲。
心理咨詢不像內科看感冒,一劑下去藥到病除。一個最簡明的短程治療,也需要8~10次,每次50分鐘。
除了時間,還需要經濟上的準備。目前收費不一,咨詢機構大多1小時400-800元左右。
不同于與朋友間的傾談
情緒不好時,我們也會與親密的朋友做一番傾心交談,經常也有很好的效果。
心理咨詢中那種親密信任的關系,有時與朋友的感覺非常相似,但不完全一樣。
你的種種感受與看法,會受到咨詢師完全地接納與尊重,你的隱私,絕對受到保密;咨詢結束,關系立刻中斷,沒有任何牽扯——這會為傾訴帶來很大的安全感和私密性。
咨詢師的話,經常與朋友的話很不一樣。
假如有一個人告訴咨詢師:“我想自殺?!?br style="line-height:4em;" />他不會說:“千萬別?!?br style="line-height:4em;" />他可能與你討論:怎樣的自殺方法比較快樂?如果自殺了會解決什么問題?留下什么問題?除了自殺還有別的解決辦法嗎?在這種完全被接納的自由討論之后,來訪者可能就領悟了自殺這個行為背后他想要表達的內容,被傾聽和理解之后,大多數(shù)想要自殺的來訪者就會放棄自殺的行動了。
如果有一個人告訴咨詢師:“我與一個妓女發(fā)生了關系,我很害怕感染艾滋病?!?br style="line-height:4em;" />咨詢師不會簡單地說:“趕快去做檢查吧!如果是陰性就沒事,如果是陽性得趕快治。”——那來訪者就被咨詢師推進一個更大的危機里了。
咨詢師應該預先考慮到所有的可能性,并幫來訪者做好相應的心理預備:感染的危險到底有多大?來訪者有沒有足夠的支持系統(tǒng)來度過危機,比如,婚姻是否幸福,有沒有可靠的朋友?他的經濟狀況如何?一旦查出陽性能不能承擔醫(yī)藥費?如果是陰性,他是否正處于一種危險的生活方式中……
很可能不會讓你一直感到滿意
很多人對心理咨詢有一種誤會,以為就像咨詢師和來訪者坐在一起分糖果,你好我好大家好。
其實,有些時候,心理咨詢也是很痛的,咨詢師不會永遠讓你感到高興,體驗痛苦在心理咨詢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,因為癥結往往是在那里。
此外,咨詢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,就是討論與咨詢師的關系。
不少來訪者,在咨詢過程中對咨詢師產生了意見,比如認為咨詢師對他不夠關心、對醫(yī)生的某些言行感到憤怒,但卻不敢暴露出來,怕把咨詢師得罪了。
這樣一來,互動受到阻礙,治療效果就要大打折扣。其實,這些感覺非常重要,要隨時讓咨詢師知道,以此來調整你們的關系。
一個咨詢師,不可能適合所有的來訪者
每個咨詢師都有他最適合的來訪者,一位咨詢師就曾說:“我最適合那些與我有相同心理問題的來訪者。”就像兩個物體,震動頻率越接近,就越容易產生共鳴。
理想的咨詢就像談戀愛,要雙方都找到感覺,在同一頻道互動,影響才會真正發(fā)生。所以,你在選咨詢師,咨詢師也在選擇來訪者,當然,一個咨詢師的技術越成熟,經驗越豐富,適合的范圍會擴大。
如果一個咨詢師非常適合你,那是一種機緣;如果他沒有接受你或你沒有接受他,不一定是誰的錯,也許只是頻道各不相同。
525心理網
另因創(chuàng)作需要,個別圖片引用自網絡,若有侵權,版權個人或單位不想本網發(fā)布,可聯(lián)系作者或本站,我們將立即將其撤除